別小看這些沒用的小東西,正成為年輕人的“續(xù)命神器”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在被 KPI、DDL(截止日期)和無休止的會議輪番轟炸后,身心俱疲地癱在椅子上,無意識地打開購物軟件。手指在屏幕上滑動,最終停留在一個造型奇特的筆筒、一盆不需要陽光的假綠植,或是一只丑得可愛的解壓捏捏樂上。
你清楚地知道,這些東西“沒什么用”,但在下單付款的瞬間,一股奇異的滿足感和治愈感卻油然而生,仿佛為緊繃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個微小的泄壓閥。
那么,為什么購買一些看似“沒用”的小東西,會帶來如此強大的治愈作用呢?今天就來聊聊。
微小選擇也有巨大能量
幫你找回失控世界里的掌控感
首先要強調(diào),這真的不是消費主義沉溺!
用小小的支出,支撐起我們對生活的熱愛——這是在能承受范圍內(nèi)、看似“亂花錢”實則精打細算的前提下,精心策劃的“心理自救”。它賦予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同時提醒我們:真正的快樂,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細節(jié)之中。
尤其是,現(xiàn)代職場對于許多打工人而言,是一個充滿“身不由己”的場域。從工作任務的分配、執(zhí)行時間的規(guī)定,到冗余僵化的流程和復雜難搞的關系,打工人常常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缺乏掌控的狀態(tài)。這種“失控感”不僅讓人感到壓抑,還可能引發(fā)焦慮、無助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為了對抗這種感知控制的缺失,人們會自發(fā)地在其他領域中尋找能夠恢復掌控感的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感知到外在環(huán)境失控時,往往會通過某些簡單的、結(jié)構(gòu)化的行為,比如購物、整理等來重建內(nèi)心的控制感。
比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感會威脅個體的控制感,讓人覺得生活失控,因此孤獨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具有功能性或?qū)嵱眯缘漠a(chǎn)品,以此彌補內(nèi)心的不安[1]。同樣,當我們無法決定項目的走向,也無法選擇合作的同事時,至少可以選擇購買一個印著“禁止蕉綠”的手機殼。
購買那些看似“沒用的小東西”,其核心魅力就在于整個決策過程的低投入、低風險,卻能帶來高自主性。例如,買一支別致的鋼筆,既不需要向上級匯報,也無需擔心決策失誤帶來的嚴重后果,更不用在復雜的利益關系中權(quán)衡。從瀏覽、挑選到下單,整個過程完全由“我”主導。
“買或不買”這一簡單的選擇,實際上為打工人提供了一種久違的、純粹的掌控感。這件小物品本身是否有用,已經(jīng)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購買行為本身就是一次對自我意志的確認,一次對失控生活的微小反抗。
枯燥生活里的儀式感
撫慰心靈的精心時刻
有時候,我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儀式”。
只要我們想,每天都能買一束鮮花、吃一根冰棒、喝一杯咖啡、來一壺熱茶,那些被賦予意義的“春天的第一束鮮花”“夏天的第一根冰棒”“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壺熱茶”,似乎顯得多余又無用,無聊且矯情。
但正是這些“第一”,在日復一日的平淡中,為生活點亮了一絲浪漫。它們通過小小的儀式,創(chuàng)造了屬于我們的精心時刻,讓鮮花更嬌艷、冰棒更清涼、咖啡更醇香、熱茶更暖心。儀式無處不在,它賦予生活以秩序和意義,讓平凡的日子多了一層溫度,讓枯燥的生活更有層次感。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我們的思考和理解離不開身體的感受和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而儀式通過特定的身體動作和社會情境,讓我們身體參與其中,同時影響著我們的想法和感受[2]。比如,捧起一杯熱茶或燃起一支香薰,這些簡單的動作會讓我們的大腦更專注、更有序,也更容易進入放松、感恩或期待的狀態(tài)。
換句話說,儀式不僅僅是形式,而是一種通過身體和環(huán)境幫助我們調(diào)整心態(tài)、理清思路的方式。
一按就說“我愛你”的大眼怪,圖源:自己拍的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其實就是一種儀式化行為。早晨通勤路上買的咖啡、午后開部門會議前點的奶茶、睡前床頭燃起的香薰,這些“微儀式”不僅是對身體的撫慰,更是我們?yōu)樯罱⒌闹刃?、劃定的錨點。它們像開關一樣,讓忙碌的日子多了一種可以依賴的節(jié)奏感。
而且儀式感的力量并不僅限于心理上的安慰,它還能通過激活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tǒng),帶來情緒上的滿足和愉悅。研究表明:
緩解焦慮:對焦慮癥患者來說,儀式化行為(比如整理物品或特定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焦慮情緒,讓人感受到安穩(wěn)和掌控感。
改善睡眠:入睡困難的人,通過洗澡、拉窗簾、關燈、閱讀等睡前儀式,可以更快進入睡眠狀態(tài)。
增強情緒連結(jié):在臨終關懷中,像“講故事”這樣的儀式能增強社會連結(jié)感,幫助臨終者獲得情緒上的平靜和安寧。
提升品味體驗:食品體驗中加入儀式化行為,比如掰斷巧克力、扭一扭奧利奧、舔一舔酸奶蓋等動作,能讓食物更美味、更令人愉悅[2]。
咖啡的香氣喚醒清晨的倦意,奶茶的甜潤治愈忙碌的片刻,香薰的氣息安撫睡前的焦慮......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儀式,實際上是我們與生活和解的一種方式。在無序的現(xiàn)實中,它們?yōu)槲覀儎澐殖鲆粋€個可掌控的舒適小世界,提醒我們,即使生活忙碌、平凡甚至有些疲憊,也依然可以通過這些小小的儀式找到溫暖和希望。
功利環(huán)境里的價值感
自我肯定的溫柔宣言
當人類脫離原始生活,步入文明社會后,雖不再時時刻刻面臨生存威脅,卻始終無法擺脫對自我的威脅。所謂自我威脅(self-threat),是指個體的自我概念遭到挑戰(zhàn)或損害。這種威脅無處不在,比如失敗、社會評價、壓力等日常情境,都會引發(fā)內(nèi)心的沖突與不安[3]。
在這個高度功利化、效率至上與成就導向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打工人更是頻繁感受到顯性或隱性的否定、有意或無意的漠視,以及向上或向下的比較。我們的努力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的情感需求被貼上“不夠?qū)I(yè)”的標簽,我們的個人價值被粗暴地簡化為一串冰冷的績效數(shù)據(jù)。這種持續(xù)的價值侵蝕,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鮮活的個體,而更像是一枚隨時可以被替換的、名為“人力資源”的零件,從而產(chǎn)生深刻的自我懷疑與存在焦慮。
研究表明,消費是應對自我威脅的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物品常被視為自我的延伸,消費品則承載著象征性與符號性價值。因此,通過消費,可以修復并提升受損的自我價值感,成為對自我威脅的一種補償[3]。補償性消費的意義不僅在于安慰自己,更是一種溫柔的自我肯定,是在告訴自己“我很好,我值得”。
結(jié)語
總之,對于在壓力和疲憊中前行,上班是“活人微死”,下班是“死人微活”的打工人而言,很多時候,買東西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來喚醒疲憊的大腦和重啟麻木的身體。
而買那些“沒用”但又有點好玩的小東西,更像是對抗平庸生活的一劑調(diào)味品,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心理調(diào)適策略。
那些“沒用”的東西,或許是一束點亮房間的鮮花、一杯甜潤疲憊的奶茶,甚至是一個看似無意義的小擺件。它們無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難題,卻能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循環(huán)中,帶來一絲新鮮感和趣味。當生活變得奇奇怪怪時,也會因此多了一點可可愛愛?;ㄐ″X買的,不是享樂,是生活。
當然,我們也需要警惕,當這種行為從“治愈”滑向“成癮”,當“買沒用的小東西”從偶爾的調(diào)劑變成過度的依賴,甚至成為唯一的情緒出口時,就需要停下來審視自己:我們需要的究竟是這些物品本身,還是更深層次的心理滿足?
偶爾的治愈,是對生活的獎賞;適度的節(jié)制,則是對自我的善待。
參考文獻
[1]李婷, 孔祥博, & 王風華. (2023). 孤獨感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及其理論解釋. 心理科學進展, 31(6), 1078–1093.
[2]冉雅璇, 衛(wèi)海英, 李清, & 雷超. (2018). 心理學視角下的人類儀式:一種意義深遠的重復動作. 心理科學進展, 26(1), 169–179.
[3]孫洪杰, 劉菲菲, 馮文婷, & 崔丙群. (2021). 個體如何以消費行為應對自我威脅?基于導向?路徑整合模型的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 29(5), 921–935.
江蘇蘇訊網(wǎng)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本網(wǎng)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