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食品涉疫 “物傳人”會存在嗎?
多種食品涉疫
對于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而言,山東涉疫奶棗事件近來引發(fā)社會的持續(xù)關注。相關專家在受訪時表示,外防輸入不只有“人”,也包括“物”。需嚴格做好進口物品特別是食品的檢疫、消毒工作,防止病從“口”入。
首先聚焦此次事件本身。1月18日,山東省市場監(jiān)管局收到天津市市場監(jiān)管委關于進口乳清粉檢測陽性的通報,稱其中10噸乳清粉銷往了山東久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1日晚,山東省棗莊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該公司相關奶棗產品及環(huán)境樣本核酸檢測為陽性,且部分涉疫奶棗產品已經流入市場。
除棗莊外,另有濟南、煙臺、菏澤、濱州、德州等山東省內城市發(fā)布了涉疫奶棗的處置情況或通報。除個別涉疫產品的樣品呈陽性結果外,其余產品、相關接觸人員和外部環(huán)境均為陰性。密切接觸人員同時施行居家隔離觀察。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陜西、浙江、安徽、貴州、河南、黑龍江、四川等20多個省區(qū)市在涉及奶棗樣品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據山東省政府新聞辦2月1日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介紹,該省市場監(jiān)管局近期向24個外省市場監(jiān)管部門發(fā)出告知函。根據回訪反饋,目前該批產品所有流入地涉及人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常言道“病從口入”。關于此次涉疫奶棗事件,最核心的關切之一便是,涉疫食品會否致人感染?
對此,山東省疾控中心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處置領域首席專家雷杰表示,經專家組綜合研判認為,本次核酸檢測結果是這一批次的乳清粉原料檢出陽性,這批涉疫奶棗所攜帶的新冠病毒較大可能是核酸片段或死病毒,幾乎不存在活病毒,感染人的可能性極低。
據知,核酸陽性只能說明檢測到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片段,并不足以確定存在有活性、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還是破碎的、無活性的病毒核酸片段。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強調,核酸陽性并不意味著一定有傳染性,還要看病毒污染的量,以及污染的病毒是否具有活性。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消費者經采購、加工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報道。”在1月31日的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表示,觀察全國各地對食品特別是進口食品及其外包裝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檢出率不到萬分之一,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上??傮w污染量也較低,“因為新冠病毒在食品的表面不會繁殖”。
各方信息顯示,這批涉疫奶棗似乎不會導致“病從口入”,但相關疑問并未就此結束。
凍蝦、凍肉、雪糕、雞翅、車厘子……目前已有多種冷鏈食品的內外包裝被檢測出核酸陽性。但與以往不同,此次的涉疫乳清粉與奶棗并非冷鏈食品,核酸陽性的檢出位置也在食物本身。
另一關切隨之而來:可能造成“物傳人”的物品甚至食品會否越來越多?
“在這幾個月,比如說在6月份之前這段時間,可能是最為重要的。”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傅華認為,隨著疫苗接種數量的增加與天氣逐漸轉暖,國外人群特別是從事食品加工的人群感染率降低后,可能出現(xiàn)的“物傳人”尤其是“食物傳人”的情況將得到好轉。
“對食品進口的問題,國家在這段時間還要嚴控一些。”傅華對中新網記者說。
另據山東省政府新聞辦2月1日介紹,經摸排,使用該批原料生產的奶棗已銷售超22噸。其中線下銷售17.72噸,涉及山東、江蘇、安徽3省的5個城市,共9家經銷商;通過線上平臺銷售的產品雖只有4.5噸,共13944單,卻涉及到25個省區(qū)市的321個市縣。
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促進了網購、電商的發(fā)展。在即將到來的春節(jié)期間,“就地過年”也可能增加人們的網購需求。在此背景下,不得不說,此次涉疫奶棗事件為落實網購疫情防控舉措敲響了一次警鐘。
事實上,中國多地近期紛紛發(fā)布提示,呼吁民眾盡量避免或減少網購及采購冷鏈食品。貴州省衛(wèi)健委就提醒民眾,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進口商品和食品,不從中高風險地區(qū)網購、海淘商品。
北京市則要求嚴格物流環(huán)節(jié)防控。進口貨品入境后,要做到與其他貨品無交叉,實施閉環(huán)管理。對進口貨品的攬收、分揀、投遞等,提倡自動化無接觸式運行。還要加強相關物流人員的個人防護和運輸工具的消毒。
在31日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李寧也提示,網購食品時要特別注意到正規(guī)、信譽好的網絡平臺采購。若購買的是進口食品,收取快遞時可先用75%的酒精對外包裝進行預防性消毒。在處理食品和外包裝的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手衛(wèi)生,不要用不干凈的手觸摸口、眼、鼻。
“外防輸入包括很多方面,不單是人,還有物流問題。”傅華指出,國家和地方層面要嚴格做好進口物品特別是食品的檢疫、消毒工作。食品及原料進入國內后,生產廠家要做好檢測,確保安全后才能用于食品加工。“企業(yè)要負起企業(yè)的責任,國家也要在這方面加強管控。”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